电子工业出版社融合创新发展研究院
专业学术数据库研究
发布人:徐 静
电子工业出版社党委委员、总编辑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加速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美在数据和技术领域的竞争加剧,就在今年,美国开始实施针对跨境数据的新规,包含基因组数据、个人健康数据等大型学术数据库对中国科研人员实施登录限制,采取进一步管控,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学术数据库作为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的基础设施,其战略价值更加凸显。
当前,我国专业学术数据库建设已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数据库从单一资源存储向全链条知识服务转型,全球学术出版格局加速重构,技术驱动的服务升级已成为行业核心竞争力,建设高质量、系统化的专业学术数据库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战略选择。这些年,电子工业出版社聚焦集成电路、数字经济、“一带一路”等领域进行产业政策研究,同时在加强专业数据库建设、推动出版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开展探索,推出了“悦”系列、国之重器、集成电路产业研究等多个数据库知识服务产品。
国内外专业学术数据库发展概述
一是专业学术数据库研究范围。本研究共调研国内外主流专业学术数据库23个,涵盖人文社科、理工、经济金融、医学等多个专业领域,对比分析功能特色、开放生态及运营模式,探索专业学术数据库在知识服务转型背景下的演进路径与创新方向。二是专业学术数据库发展历程。专业学术数据库的发展历经四个关键阶段,遵循“数据-知识-智慧”的螺旋上升路径,从“资源沉淀”向“价值共创”不断转型。三是专业学术数据库发展现状与对比概述。研究从“精准检索、AI智能服务、运营模式、开放获取”四个方面对国内和国外数据库进行了对比分析,整体呈现出差异化与趋同化并存的发展态势。国内在专业特色资源整合与基础服务供给上形成局部优势,但在技术深度、生态开放度与商业成熟度对比国际头部平台仍有差距。
专业学术数据库的关键功能分析
单一资源存储到全链条知识服务的功能演进。从功能的复杂度与智能化角度而言,专业学术数据库的功能经历了从单一资源存储到全链条知识服务的演进过程,涵盖基于精准检索的学术资源集成、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管理与组织、基于人工智能的学术增值服务等功能进化。
“望远镜”到“显微镜”的功能专精。就功能的深度而言,尤其在AI技术的推动下,专业学术数据库功能从“望远镜式”广而浅的宏观科研发现支持,逐步转向“显微镜式”的专而深的微观科学证据验证。前者聚焦全景趋势洞察,快速生成知识图谱与研究热点,辅助科研选题与决策;后者则深度解析全文内容,提取实验细节与因果逻辑,构建多维证据链,助力假设验证与实验优化。
功能成熟度全流程分层对比。在科研全流程中,国内外专业学术数据库的功能成熟度呈现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国外专业学术数据库在知识服务功能,尤其是AI应用的深度、广度及智能化水平上领先,国内虽快速追赶,但核心算法与数据整合能力仍需突破。
专业学术数据库运营模式分析及发展趋势
多粒度订阅模式为数据库提供稳定收入。学术数据库行业普遍采用订阅模式构建核心商业模式,国内的知网(CNKI)和国外的爱思唯尔(Elsevier)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知网通过“支持资源组合的整体订阅”策略突围,将海量文献资源拆解为期刊、学位论文等12类子库,开发医学/工程等学科专题包,支持高校按需组合采购,2024年实现数字出版收入21.88亿元。Elsevier则以“资源共享组合协议”模式破局,通过Scopus引文库与ScienceDirect期刊库的深度组合捆绑,同时Scopus平台的期刊、图书和会议论文等内容对数百万用户开放,打造科研全链条服务平台,该业务板块2024年创收31亿英镑。机构整体订阅提供不同颗粒度的数据库访问权限,支持客户按照不同需求灵活采购,通过配套增值服务增强黏性;个人用户则提供单篇文献、单次查询等按需付费、灵活实惠的服务。这种分层服务体系既保障了机构客户的资源管理需求,又覆盖了零散用户的临时性使用场景,形成了可持续的收益生态。
开放获取模式成为营收新增长点。开放获取模式不仅扩大了学术资源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可见度和利用率,同时更成为当下专业学术数据库的全新营收增长点。Elsevier 2024年发布超过25万篇OA文章,同比增长30%,并新增50种纯OA期刊,总数超过890种,构成业内最大OA期刊群。Springer Nature更是迈过“出版的基础研究文章中以OA形式出版的占比达50%”的里程碑,2024年其基础收入同比增长6%至14.14亿欧元,主要就是OA期刊产品组合的出色表现。
依托学术期刊OA出版,专业学术数据库通过转换协议的采用,增加订阅量与下载量,拓展订阅用户市场并通过交叉销售运营提升除基础订阅外的交易性收入;同时节省管理成本,降低机构预算压力,保障长期订阅收入,推动订阅和APC收入双增长,这将是国内专业学术数据库开放获取模式发展的重要借鉴。
AI增值服务提供强劲增长动力。随着学术数据库逐渐从信息整合平台演进为科研生态系统的关键支撑,其AI增值服务已成为增强用户黏性、拓展运营收益的重要抓手。以Elsevier和Springer Nature为代表的国际学术出版机构,旗下专业学术数据库已不再局限于文献提供者角色,而是将AI技术嵌入其核心业务体系,通过布局“科研助手”与“智能服务平台”等AI增值服务,构建起贯穿科研、教育与产业多场景的服务网络。Scopus AI、ScienceDirectAI等AI工具带来的知识服务体验不仅巩固了原有的客户群体,推动服务续订,同时不断吸引新用户加入,新销售保持强劲增长,成为其业务板块的强劲增长点,也是专业学术数据库在数智化时代的创新可持续盈利模式。
基于上述对比分析,国内外专业学术数据库营收差距产生的原因可总结如下。一是学术影响力影响了专业学术数据库的订阅。二是国内OA出版暂未形成良性的出版和应用生态。三是研发投入差距较大,新技术带来收入有限。
专业学术数据库的发展趋势可以总体归纳为开放化、智能化与全球化。开放化更强调学术资源在兼顾多方利益下的公益化服务创新,智能化则体现在学术AI助手的全流程、多模态学术赋能,全球化重在讨论全球知识传播共享路径的搭建。
我国建设专业学术数据库的建议
在数字化转型与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专业学术数据库的建设需要构建“内容-运营-技术”三位一体的发展范式。
内容建设:垂直深耕与生态协同。国内学术期刊资源分散,存在“小散弱”的问题,建设的专业学术数据库影响力不足。建议以垂直领域深度开发为根基,通过“数据库+出版”的生态协同和资源互通形成内容护城河。比如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就成立了“工信科技期刊集群”,已经有83种优质期刊加入。
市场运营:精准定位与生态拓展。专业学术数据库运营管理面临复杂博弈,开放获取与商业权益如何平衡也是一大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发细分市场,以动态定价与差异化等策略开拓多层次市场空间。比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知识服务平台”基于工信领域,从基础服务层、增值服务层再到定制开发层,推进三位一体的多层次知识服务。
技术创新:智能驱动与体验升级。现在国内AI技术与数据库功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要持续以最新技术驱动知识服务智能化升级,最终形成数据资源持续增值、用户需求精准满足、商业价值多元延伸的良性AI应用生态。
最终,内容、运营和技术这三个维度相互赋能,形成“数据驱动—需求反馈—技术迭代”的闭环流程,实现用户体验和知识增值的同频升级,共同推动学术数据库从传统文献仓储向知识创新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撰稿人:徐 静、郭 枫、马文哲、刘少轩、梁静)